企業常見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及其相應之道

 企業經營服務組

執行顧問
王金源

台灣有句俗話「生意仔,難生」,也道出了台灣一般企業主的心聲,常常被企業所發生的問題搞的焦頭爛耳。如員工流動頻繁,剛剛教會了又跑了;老幹部帶領部屬另起爐灶、生產線管理問題、稅務問題、客戶支票又跳票了、勞健保問題、勞基法修正後所帶來的問題、是否應導入ISO9000制度、是否將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其他國家、如何打開行銷通路、如何整合行銷制度等等。不要說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光是想就一個頭兩個大。

一個剛創設的企業就宛如剛出生的小孩,也如同一張白紙,企業主如何規劃公司的制度,這個企業也就會往規劃的方向發展。本文就以筆者輔導或綜合本公司處理的案例說明,企業常見的問題及其相應之道。

一、 市場縮水了怎麼辦?
早期在台灣的中小企業,根本無須導入任何管理制度,老板只要把生產機器與員工擺在一起,有生產便有訂單。在此大環境市場蓬勃的同時,不論公司有無任何管理制度公司照樣賺錢。但近幾年來,時局變了。大陸、東南亞國家崛起,整個台灣傳統產業受到嚴重的影響,台灣市場嚴重縮水,相應之下體質弱(沒有管理制度)的公司,往往沒有辦法通過這一波的經營風暴。
以往在台灣企業只要努力生產,自然就會有訂單,企業所賴以生存的是整個經營大環境的超額利潤。但當下,台灣市場的超額利潤不見了,賴以生存的企業唯有靠管理節省企業經營成本或提高生產效率來賺錢。一般中小企業若要在競爭環境日益嚴苛的台灣維持一定的獲利水平,則勢必將採市場經營策略與內部經營管理並重的方向。就如同下圖,企業的產品利潤縮水,但是由節省企業之成本來捕足整體的利潤。

說的當然比較簡單,真正要做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這也就是言明了,企業在台灣要繼續生存,一定得開始重視內部管理與整頓。

二、 員工流動率高、高級幹部忠誠度不夠、薪資結構偏高怎麼辦?
很多老板心中的感慨是現在的員工遠遠比不上以前的員工,俗稱草莓族(二十歲左右、高學歷的工作族)搞的老板臉色一陣綠一陣青。而老員工的薪資年年調升,以往景氣好還不大打緊,可是現在卻成了企業沈重的負擔。怎麼辦?事實上,在台灣的中小企業大約十家有九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因為這些公司的人事管理制度不是沒有不然就是只規範上下班時間、請假。而薪資制度多是採本薪再加上一大堆的津貼或加幾(最主要是為了年終獎金的發放可以以本薪為發放的基礎)。
勞基法部分修正與擴大適行後,資遣費、職災補償、退休金提撥、健勞保投保等級的決定等等,搞的企業一頭霧水。公司的薪資結構與陞遷制度對於新進員工沒有吸引力,說是目前景氣不好,失業人口增加,可是企業卻找不到適合的人。這些問題只要企業能針對本身的特性訂定一套完備的人事管理制度,從員工的甄選、試用到任用、陞遷、薪給、職災、退休等等,依據勞基法及相關法規規範再加入「智慧性設計」,則上述的大部分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三、 我這小小的公司到底要不要電腦化?
很多老板一定安慰自己,我的公司沒有電腦化還不是照樣在運作,照樣的賺錢。就筆者的了解,許多企業還遲遲的未電腦化,大多是企業主本身有電腦恐懼症,全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老板都會,只有電腦不會。所以許多企業老板也知道電腦化的重要性,但是本身電腦化恐懼症卻遲遲無法消除。
企業的電腦化可以分成好幾個部分:例如應收應付帳款管理、財務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生產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營業系統、行政管理系統、INTRANET、WWW企業網站、網路行銷等等。當然企業一下子要完全電腦化,除了企業本身人員素質問題,也要涉及一大筆的經費。
電腦化是二十一世紀必然的走向,這點相信也沒有人敢否認。邁進二十一世紀第一批被淘汰的企業便是沒有電腦化的企業。那您說,企業到底要不要電腦化。一般企業電腦化可從應收、應付帳款開始做起。套裝軟體便宜,操作容易,是適合企業做為電腦化的開始。

四、 企業到底要不要做ISO

九○年代企業間最風行的一件事可能就是ISO的問題。對於一些製造業而言,因為外國廠商或下游廠商的要求,導入ISO制度是必要的。但對於台灣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卻不一定要導入ISO制度。因為目前國內輔導ISO的顧問公司因為市場競價的關係,大多將ISO輔導作業範本化,將「範本化」的ISO作業標準硬生生套到不同的企業,反而引發了許多問題。沒有導入ISO制度還好,一導入之後使得工廠的運作大亂。耳耳相傳,也使得許多企業主對於ISO制度敬而遠之。但是在這個競爭的時代,企業不能自我檢視改善企業體質,與其他企業競爭又只能處於被挨打的地位。因此,若不適合導入ISO制度的企業,可從人事管理制度與薪資結構著手,以期降低公司的人事成本。再者可從生產線管理,從業務接單、樣品確認、採購、到生產、品管出貨等等程序,以標準化或合理化的管理觀點,試圖將低公司的製造成本或原料進貨成本。就本公司輔導的經驗而言,企業只有存在而不去解決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五、 台灣不適合中小企業生存了,應該考慮企業外移?
套句老一輩的一句話「台灣ㄟ錢就沒仔調賺,要去多位賺」。近幾年,許多企業主面臨企業獲利力下降,又聽到許多朋友,再不到大陸發展可能會喪失事業的先機。便心猿意馬,一窩蜂跑到大陸或東南亞其他國家發展。就如同第一點的分析,整個市場萎縮或產品利潤下降,使得企業整體獲利下降,應不要急著出走。企業應從檢視本身是否能從管理上著手,以節省成本的方式再找回企業的整體利潤。這也因應了一句不變的經營法則「開源節流」,企業能主動開源當然最好,但是受制大環境的問題無法持續開源,那麼應反諸己採節流策略。若當下採用「節流策略」又無法挖掘出企業的利潤。則可考慮企業聯盟策略、以上下游整合的方式,以節省行銷成本開創利潤。在黔驢技窮後,再考慮企業外移也不遲。

台灣經營企業環境的改變可以以做台北市市長打比方;從前官派台北市市長隨你站著做躺著做你都可以等著升官,但是改從民選市長後,拼命的幹,也不一定會連任市長。這也就是在台灣經營大環境改變後,企業不再只是大門一打開就有生意做,企業經營者應全心投入企業方有生機,雖然不一定成功但是再抱持以往的經營心態則未來一點生機都沒有。最後以一句話勉勵企業經營者,「景氣再好,都有企業會倒;夕陽產業照樣有人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