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變身蜜餞 月狂賣百萬

養雞大戶公子林枝漫,家有八甲金棗果園,不忍農民辛苦栽種水果,被盤商削價,由食品加工出身的太太實驗蜜餞製法,

自己研究開發機械設備,初期虧損200~300萬元,終於在宜蘭縣長的推廣下,一舉成名,嘗到甜蜜的果實。

老一輩的人都聽過「金棗糕,真糟糕」,古早製作金棗蜜餞的方式,是將金棗加糖,熬煮至糖液收乾,

剩下一粒粒黏稠、而且非常甜的「金棗糕」,吃了之後手都沾得黏答答的「真糟糕」。

橘之鄉廣告DM及網站首頁上,有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太,手提一籃金棗,笑容慈祥,那是橘之鄉負責人林枝漫的阿嬤。

阿嬤曾說:「食品,要做敢拿給阿嬤吃的東西。」林枝漫把這句話牢記在心不敢忘。

宜蘭盛產金棗(又稱金橘),金棗果肉酸,大多做成蜜餞,因此早年蜜餞工廠林立。

林枝漫家裡經營養雞場,同時擁有大片金棗果園,林枝漫太太洪美芳回憶:

「冬天下著雨,工人高舉著手採收,就算穿雨衣也淋得全身溼透,採收完一車車金棗送去蜜餞工廠還被殺價!」

 產發表一炮而紅

這一役,讓橘之鄉一炮而紅,不但蜜餞反應佳,新開發的金棗酥也大獲好評,還獲得媒體爭相報導。

「連在阿根廷的報紙都刊出,國外友人打電話跟我報訊。」林枝漫的橘之鄉打開內、外銷市場。

夫妻同心經營20年,最近3年,兒子當家準備接班。

「爸爸專注產品力,幾乎不花錢行銷。」林枝漫兒子林鼎剛說。林枝漫得意他創業至今,花在廣告的費用不到百萬元。

「因為早期沒錢做廣告。」而且,他說:「產品拉拔人很簡單,人拉產品很累。」林枝漫相信口碑。

學商的兒子林鼎剛看法不同。他將公司組織化,員工各司其職;爸爸反對專才,認為人人可以發揮多功。

他還做行銷,與飯店談合作,將蜜餞融入料理中;找台藝大設計學院設計CI(企業識別系統)。

林鼎剛說:「我瞞著爸爸,跟其他名產店在有線電視做聯合廣告,花費不到10萬元,卻達到不錯的效果。」

金棗浸在糖液裡,吸收糖分後變成酸酸甜甜的蜜餞。

林枝漫的橘之鄉蜜餞,浸了20多年糖液,嘗到甘甜的滋味,不但每月營收超過百萬元,而且,成功開創養雞以外的家族事業,

讓兒子可以繼承衣缽,繼續甜甜蜜蜜。

 太太研發蜜餞產品

這樣的畫面讓林枝漫、洪美芳印象深刻,農民辛苦栽種的金棗被賤賣,他們想為農民做點事,決定在外租屋,研究製作蜜餞。

傳統製法是將金棗加糖熬煮,但糖加熱會變黑,所以需添加許多漂白劑;而且,糖液煮至收乾後,金棗變得黏稠又甜膩,

吃起來不方便,念食品加工出身的洪美芳決定加以改良。

「用真空濃縮的方式就可以不用漂白。」洪美芳說。蜜餞製作是用糖透過取代置換方式,取代水果中的水分子,糖分被水果吸收,糖液濃度降低,就必須加熱煮乾水,糖水就變黑。改用真空濃縮,真空下糖水沸點降至60,溫度低,較不易變黑。

林枝漫家族在地是養雞大戶,「我們向統一買飼料,一下單,就是全國最大單,接單營業員立刻成為Top sales。」除了養雞,

還有農場、果園、紙廠,家大業大。但林枝漫不想一輩子活在家族庇蔭下,他想開創自己的事業,把希望寄託在蜜餞上。

斷斷續續實驗4年後略有成績,1983年,34歲的林枝漫砸下重資蓋工廠,從國外進口機械設備、試機,加以研發改良。

「為了研究設備,曾經有23個月時間,每天只睡3小時。」

創業的路總是難走,就像金棗還未成為蜜餞的滋味,真酸!

雖然建廠土地是林枝漫父親買的,但廠房和買機器、研發的經費,是他貸款來的,頭幾年工廠虧損200~300萬元,

「家裡都靠太太當老師的收入過活。那時候年輕、愛面子,投入大筆資金、心血,沒做成功不能認輸。」

1986年,當時的宜蘭縣長陳定南相當重視鄉土名產,舉辦農產品發表,找上橘之鄉。

「月餅裡頭常包蛋黃,金棗顏色金黃、形狀橢圓,外形相似,我用金棗取代蛋黃,製成金棗酥。」

洪美芳趕工開發4種新產品展出。

致勝法寶

開放參觀 知名度高

◎產品眾多:蜜餞類產品多達30種以上,將蜜餞與其他名產結合,例如金棗餡的牛舌餅。

◎製程開放:工廠採半開放式參觀,配合學校教學、遊覽車行程,不定期舉辦DIY自製蜜餞活動。

◎健康取向:強調產品不加人工香料、防腐劑,並且開發低甜度、低熱量商品,切中現代人注重健康觀念。